我的戈壁绿洲梦-第六篇 城市绿化与万亩杨林
2022年10月7日
早晨起来后,天气刮起了大风。气温骤降。
也许是上班第一天的缘故。今天做核酸人员明显减少。
今天考察的是市区的老白蜡。
来到瓜州几天了,一直忙着考察种植基地。
今天才有空在城区里一转。惊奇的是几乎每条街道都是以老白蜡为主。
三十公分以上的树也不少。
林业局的赵科长陪同着我们。
有一些去年冬天栽的树没有成活。
赵科长询问我原因,我看后总结了两点:
一是用的是速生白蜡。二是栽植得太深了。
趁此机会,我又向他们推荐起了郓城六岳林业的老白蜡。
讲起了种树浅栽高培的理论。
有几棵老白蜡树上被虫子钻了一些洞,往外流胶。
我告诉他们这是是窄吉丁虫。并且告知他治疗方法和注意事项。
防治办法:在树的南侧,离地面30-40公分处,用5毫米钻头45℃角打眼,深度2-3公分左右,用注射器注入毒死婢原液3-4毫升,然后用湿泥封住钻孔。每年一次,开春或者是生长季都可以。注意事项:不可加大剂量,工作人员戴口罩,手套。
从他们的反应看,对我的专业知识还是认可的。
我在林业战线滚爬摸打这么多年,还是积累了一些实践经验的。
街道上栽了很多的柳树。几乎所有的柳树都在往下流水流胶。
这也是一种病。我指了出来。我看到他们也把这一点记了下来。
稍稍的有点自我陶醉中。呵呵。
赵科长又问我,离这里不远处的小宛农场有一批50年代栽植的老白蜡。问我是不是有兴趣看一下。
既然来到了大西北,我们又是考察老白蜡的,当然要去看。
小宛农场应该是当地的国营农场。
路旁种植的那些老白蜡,因为缺乏管理,从底到上被钻心虫钻的满满的,看着让人心痛。
一直没有看到他们这地方成片的苗圃,我感到非常的遗憾。
吃过午饭,李总带我们到城东一片林场去考察。
这片林场是我们昨天看的5.8万亩林场的一部分。
由于林厂厂主没有能力大面积的进行绿化,政府把这块土地收了回来。
建了这么一片杨树林。
林子的面积大约有1万亩左右。是按2m×1m的密度进行栽植的。
在这个地方见到这么一大片人工栽植的苗木,感到非常的惊讶。
这片林子栽植了两年的时间。长势也非常好。
这也让我树立了信心。
总体来说,瓜州这个地方不缺水。
只要有水,我们的老白蜡就能长得非常好。
苗圃的北面是一条大河,李总介绍说这个就是从双塔水库泄水的一条大通道。
可惜的是河的两边都没有栽植上树木,没有进行绿化。让我感到非常的可惜。
如果全部栽上我们的老白蜡,那将是怎样壮观的景色。
我开始了臆想------
再往北不远处就是从内地到新疆去的一条大动脉,连霍高速公路了。
在这片林子里转了大半天。给人的总体感觉是这个地方是可以大面积植树造林的。
回到宾馆稍作休息,老苑来到我的房间。
说昨天给他订的飞机票。兰州到郑州段停飞了。
经过分析,应该是疫情的原因。
我忙着从网上给他退票。
第一段瓜州至兰州没有停飞,但因为第二段停飞的原因,这一段的行程估计也就没有必要了。
老苑忙着联系车辆,看有没有往山东方向走的大货车。
很巧的是,正好有一个郓城双桥的返程大货车。
十几年前这位司机曾经帮老苑往新疆运过树苗。
正好在离这个地方不太远,在返程的路上。
于是老苑决定跟他的这个大货车回去。
把这个情况告诉了张博士和李总。
李总早早的安排了晚餐,给老苑进行了送行宴。
然后派车把老苑送到了国道上。
晚上和张博士、王工、表弟我们四个人散步,来到了张芝草圣文化艺术园。
进入园区,一条黑色金砂岩地轴,似一卷藏青的卷帘铺展开来。
翻越中区冠军桥,首先看到的是张芝的雕像。
张芝是西汉时期的瓜州人,他因为写草书而被后人称为草圣。
整个园子文化气韵很足,环境也比较好。
草圣故里文化产业园,以中国书法发展,演变、传承、创新为背景,以山水、园林、殿堂、雕塑、碑刻为载体,集中展现张芝的艺术精髓。是一个集纪念、交流、休闲、娱乐、旅游、展览等功能为一体的大型文化产业园和城市休闲生态公园。也是西北最大,甘肃首家以“书法园林”为主体的文化产业园。配套建设的张芝文化”步行街等文化产业建设项目,将草圣故里文化产业园的文化内涵进行了提升。优美的生态风貌,厚重的文化浸染,鲜明的人文特点,大景观、大园林、大旅游的设计理念,带给我们新水景、新绿园、新文化的震撼感受。
甬道旁边的路灯,外面镶嵌着张芝的草书。
几个人大眼瞪小眼的看过来看过去,总共认识不到十个字。
以前光觉得自己有学问,现在看来,学问还是太小了!
一个个的自嘲中------
作者 六岳居士